作文稿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导航

春节经典散文

发表时间:2024-02-01

相关推荐

春节经典散文集锦5篇。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最基本的一门学科,而写作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帮助我们发散思维并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一般老师会依据近期所学知识布置写小学作文的作业,那么在小学作文的写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你不妨看看春节经典散文集锦5篇,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春节经典散文 篇1

回家,回家过年是每个在外地工作的游子每年的必修课。过程伴随着期盼和艰辛。

对一年回家一次的游子来说春节一定要回家过年,不仅仅是和父母团聚,也是年终自己对自己一个交待:证明自己这一年没有白忙活。就像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定要听到《难忘春宵》那首歌才算是完美落幕吧!

汽车启动,伴着一轮红彤彤的夕阳,被晚霞的丝带牵引着。

追逐落日回家,感觉有着儿时和小伙伴在麦地里玩累了被妈妈吼着叫回家吃晚饭的感觉。

夕阳也被叫回家吃晚饭去了,天渐渐暗下来,路过一座座陌生的城市,路过一座座本没有交集的城市。

随着夜晚的降临,城市的霓虹灯亮了起来,车内外的温差被拉大,汽车的玻璃窗起了雾气,窗外的霓虹被汽车甩了一路,透过车窗只剩一层层光晕,扑朔迷离。

夜深了,蒙着一层水雾的车窗不知被哪个思想客用手画了大大的“回家”两个字,“回家”两个字下面玻璃窗的水沿着画痕积聚,流淌成两行水珠,那是思乡客的两行热泪。

我椅着“回家”便入梦,梦着回家的甜蜜。

再睁开眼已是第二天7点,错过了日出,遗憾不已。

心慰的是汽车已经驶入了北方的境地。家乡独有的一派风光映入眼帘。

北方的冬天,大地上除了青青的麦子一片荒芜。不剩一片叶子的树一排排立在公路两旁,像接受被检阅的士兵,赤裸裸却毫不羞涩,腰板挺立,站姿标准。这树依旧如往年:一样的枝,一样的叉,唯一不同的是树干粗了一圈。我想,今年妈妈的脸庞会如往年一样:一样慈祥的笑容,一样热盼的目光,不同的是眼角会多一道皱纹,头上多一根白头发吧。

沿着树干往上看,是树的叉,树的枝,一团黑?

是鸟筑的巢!

是麻雀的杰作,鸟巢是他们温馨的家,高高在上,俯视乡村一切有炊烟的房屋。

我慢慢发现汽车每行驶10秒钟会看到有一棵树上一定会有一个鸟巢,甚至有两个鸟巢,没错儿,一棵树上被筑了两个!

这样盖起了两层小洋楼,我猜楼上楼下不会是邻里关系那么简单,应该是一家的两代人或者是亲家的关系。

汽车经过一个又一个鸟巢,我看到有一家一只鸟在窝边上抖动着翅膀,一会儿瞧一瞧麦田,一会儿头底着看着鸟窝,象是等待伺机,又象是对窝里的小鸟雏说,妈妈去給你们找美味的虫子吃。

无疑,小鸟雏是幸福的,每天都可以天真地仰着头怀着希望与好奇等待妈妈允诺的“美味”。

哦,不止如此,长大后可以粘着妈妈,妈妈飞去哪里,便跟着飞去哪里;鸟巢筑在哪里,哪里便是家。

不会像我这样每年过年奔波于两个城市。

城市的发展,满足了我们的欲望,与之相随的是拉大了与亲人的距离,减少了对父母的问候。

“父母在,不远游”,讲的是孝道,我想也是古人的先知,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批判吧!

春节经典散文 篇2

今冬,也许是近些年最冷的一冬,建国以来降雪最多的一年。自小寒之后,雪花就从空中飘荡起来,由雪花变成雪片,由雪片变成鹅毛大雪……断断续续飘荡了近20天,整个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全都披上银装。气温一直下降到零下10度至19度,实在冷得邪呼,快到呵气成冰的时刻。

腊月十七日,陕北起风了,风带来了阵阵寒意,吹散了盘旋在陕北上空已久的乌云,天空终于被撕开一条缝,不一会儿太阳露出了笑脸,天空终于显得格外澄澈晴朗。白雪皑皑的黄土高原,被阳光一照,到处都闪耀着银光。

过年,是一年365天中最亮的亮点,我所经历的一个个过年,就象一个个永恒不变的亮点,特别是我在外地参军,从警22年,深刻地见证了我这游子曾经漂泊在外的日子;回到故里又是22年过去了,但一直在小城过年。真正在生我养我的故土过年也是在离家前的17年。过年,是东方人最喜欢的节日,万物更新,总把新桃换旧符。有人说,过年的意义在于亲人的召唤,只有过年,你才能有时间和亲人们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此话一点不假。但对于我这个44年没有在故土过年的游子,想回家过年的愿望一年紧似一年,但每年都遭到儿女们的反对,什么“农村条件环境差,不如在城里过的好”,“你要回去,我们也得陪着你回去受罪……”她们的理由是何等的脆弱,因为她们是农民的子孙,先祖们代代生息在农村,他们每年过年都过的十分欢乐高兴,而且现在社会发展变化极大,村村通了公路,家家亮了电灯、电视,家家都有了无线电话,交通、照明、看电视,打电话拜年都十分方便,谈何受罪?

为了圆我回老家过年之梦,我近两年对老宅的窑洞,环境治理花了大几千元予以维修整理,条件比城里不差多少。再说,我最亲的两个人,父亲和我儿子都葬在故土的山原,说什么我也该回家和他们的亡灵团圆一次。

经过我近月的'准备,腊月19日我和老伴终于带上44年的期盼踏上了生我养我的故土。虽然都是白雪皑皑,寒风刺骨,但家乡泥土的清香仍然吸引着我的心魂。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踏进了我古老的家院。进了家门,我心里好象一块石头落了地,踏踏实实地坐在了土炕上,弟弟和弟媳及他们的儿女们高兴的围坐在我们身边,他们都说:“你早该回来过一次年了,咱们好好团圆团圆。”是啊,二弟一家人说出了我们老两口的心声,全家人欢天喜地地真正聚在一起。二弟把干柴背来了,侄儿把水也挑来了,弟媳把洋芋,萝卜,软米面也送来了,我感动得流下了泪,这才体会到了回家过年亲人团圆的美味。

接着,我和老伴忙和着面蒸馍馍,炸油糕,做豆腐……只用了短短一周时间,过年的一切全都准备好了。奔忙了一年的二女儿和女婿领着我的孙儿,孙女们全都奔着我们回来了,孩子们真是欢天喜地,女儿见我们作好了一切年饭,也深有感触地说:“这回老家过年,就是年味十足,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在家过年的滋味。”

除夕之日,我领着女儿一家和孙儿一起,先贴好对联,挂好灯笼,再去祭祖坟,特别为我的父亲和儿子送去年饭,坐在他们的坟前,我流了不少泪,孙儿为他的老爷和爸爸烧了好多冥钱,孩子们的心情和我一样,都十分沉重。我默默地对父亲说:“儿子不孝,25年后才过年回来祭您。请父亲在天堂带好您的孙儿,愿你们能好好生活。孩儿我今年领着全家回家过年,重温您在世时咱们全家大团圆的温暖……”回到家中,我童年的往事连连不断……

记得我刚满八岁那年,最持久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等待过年,过上一年我就可以长大一岁,个头也会增高,同时也能为父母分担做点事情。我的爷爷奶奶最疼爱我,也爱在我们窑里坐坐。那年二弟刚降生才4个月。大家都轮着抱他。他会笑了,谁抱他都笑,给家里增添了不少的欢乐。记忆之中,除夕之夜,我最喜欢跟上父亲去烧香,先到“五桃爷庙”前去烧香。为保全村人平安,而后再到我家大门,院内土地爷,门神爷,灶君,财神个个神灵烧香磕头。完毕放一串鞭炮就开始吃年夜饭。我们一大家人围坐在一条热炕上,爷爷奶奶坐正中。父母和三爸三姑坐两边,我坐在盘子面前挑最好的食物吃了个够,爷爷和爸爸总给我碗里夹肉吃。五十年代初期,国家正处在建设初期,农民的生活过的十分清苦,我们还算可以,买了三斤猪肉,但我们村还有买不起肉的,虽说是每斤五角钱,吃着黑面素饺子过年的不在少数。初一吃完饺子后,我和我的同龄儿童一起,来到麦场里看大人“出行”,我们几个孩童只放炮,跑来追去,好不热闹。初二开始,家家轮着互相请吃饭,聚在一起拉家常话。我带着一种神秘色彩听大人们拉话,什么互助组、合作社,非常有意思。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贫苦人家中,一直过着清苦的日子。特别是过年的感受,我比同龄的孩子感知的更早。每年中秋节之后,母亲就开始为我和父亲拆补和缝洗。每到晚上便可看见母亲坐在油灯下,给我缝补衣物,纳鞋底,她的双手从来不停,直到我睡着了她还坐在灯下不停的操劳。母亲筹划一年的苦日子是以旧历年为中心的,过年为起点也为终点,一年里的事情由此到头,又是重新开始。

我对于生命中幸福的完整感受,来源于童年里关于过年的记忆。多少年过去了,在家里过了16个年就参军离开了家,22年后才调回故乡,到县城工作再次离家,又是一个22年没能回家过年,今天终于回家过年了。

过年,生活在现在这个美好的社会环境里,物质生活条件比50多年前好了几十倍,坐在炕上看天下,拿起手机可和全国朋友通话,这在爷爷和爸爸那个年代里连听都没听说过。丰盛的年夜饭,鱿鱼海参美美上了一桌,和二弟一家共12口人高高兴兴地团聚了一次。女儿和孙儿们边吃边看电视,零点钟声一响,孙儿们一口气放完200多元钱的花炮。他们一脸的幸福,我也同样享受到了回家过年的幸福和团圆的气氛。这次过年,会在我的脑海中永久地存留下来。

春节经典散文 篇3

岁月的列车穿越景色迥异的四季,没有一刻的停留,但在我们的内心里,春节是一个甜蜜温情的驿站。无论你怎样繁忙,也无论你怎样沦落,在这一刻,你匆忙的脚步可以放慢,你失落的心可以回归。

可是,当你驻足时,当你回归时,如果没有亲人的目光和笑泪,没有朋友的私语,纵然这个世界华灯融融,燕语盈盈,你依然劳顿,你依然孤独。而实际上,这是一个缺乏集体意识的时代,也是一个缺乏对痛苦记忆的时代。一方面,世界日益繁华,物质日益丰腴;另一方面,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寂寥,越来越无助。不是我们很独立,是我们无靠可依,因为我们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春节是个契机,借此可以矫正我们不安的心。

人类的情感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生命的孕育和成长因为有她而富有朝气,更具有灵动的诗意。而别离的情感,是我们必须领受的。应该感谢上苍,让我们煎熬别离的痛苦,也同时让我们心怀思念和感恩的温情。为了那期待已久的拥吻,所有的苦痛都成了生命的点缀!幸福是什么?你在,我在,大家都在;你健康,我健康,大家都健康!也许是愿望,但这很重要,有愿望就有奔头。记住春节,便记住了所有有关自己和自己熟悉人的事,连同遥远的往昔!因为春节,我们承载了一种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我们永远不忘故土。

2

父母生育了我们,故土滋养了我们,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成长,是因为接了故土的地气,故而我们的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故乡的山和水,故乡的贫穷和蛮荒,更有故乡的质朴与厚道,一同地流在我们的血脉中。但我想说贫穷不是罪过,蛮荒不是愚昧。西海固的苍凉中,飒飒的烈风劲吹着贫穷和蛮荒的粗犷,也张扬着质朴厚道和爱的信仰。如果长期的离开,必然干枯这些性灵。

车到固原,这座沉积着千年气运的古城,似乎还有萧关古道的风凌空而来,让你感觉到英雄和高山同在!可是,你又看到,初停的雪,覆盖了山川原野,那种剔透的亮丽,让你的心在瞬间安宁。漫过年味浓浓的街市,你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因为你知道,下一站,就是留有你童年记忆的那个小村庄,有亲人为你准备好的热炕头,有听了多少年的乡音。

终于落脚在小村的路口,心猛地一跳,湿湿的。岁月终是无情的,我的离开和归来,都是一事无成,这期间又送别了我的一位至爱亲人……但回来了,就要高兴。永别的人,我们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安息;健在的人,我们一同欢度春节。团圆的`意味,大约就是如此吧!要的是一种氛围,沟通的是心灵。我总觉得,年的浓度,就是与苦难有关,与记忆有关!

我踩在坚实的大地上,又一次遥望着远山,为下一次的远行做准备。站在门前,就能看见六盘山绵延不绝的峰峦,那本来灰暗的颜色,在雪的慰贴中,格外静谧。在某个山峰上,矗立着一架非常高的铁塔,那是电视转播塔。多少年来,我们都是借着它转播的信号而看宁夏电视台和中央一台的电视节目,特别是除夕,因为有春晚的喜庆和欢闹,年味更浓。多年前的我,曾无数次地眺望那个塔,那是一个朦胧的梦,我以为世界的尽头就在那里。每年的端午节,同村的伙伴有机会去那里。电视转播塔的附近有一个叫做北乱池的宗教圣地,据说池旁有一眼清泉,如果在端午节的这一天喝一口泉水,可以疗就身体上的病痛,人们都相信。我也相信,后来我仍然相信,但已偏重于心灵的洗滴。但我一直没有机会去过,有机会了也没有去过。有梦真好!那是一个朦胧的梦,我以为世界的尽头就在那里。每年的端午节,同村的伙伴有机会去那里。电视转播塔的附近有一个叫做北乱池的宗教圣地,据说池旁有一眼清泉,如果在端午节的这一天喝一口泉水,可以疗就身体上的病痛,人们都相信。我也相信,后来我仍然相信,但已偏重于心灵的洗滴。但我一直没有机会去过,有机会了也没有去过。有梦真好!

3

期待过年比过年本身更有意味,更让人心潮激动。让我们先把视角放到乡村的集市上,这是一副饶有情趣的人间图景。和城市大街小巷每日车行人涌不同,乡村的集市是定期的。A镇是一四七的集,B乡是二五八的集,C镇则是三六九的集。小村的四围可赶的集,就这几处。而今的繁华热闹,非多年前可比了。人更多了,年货的种类更多了。人们不畏严寒,在簇拥中,有的人忙,有的人闲。但我想,年的喜庆感觉都差不多。

中国人对吃,寄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饥饿的时代是这样,温饱的时代也是这样。在乡村,烟酒糖茶肉,最要置办的。特别是糖,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代表了一种抽象的向往和满足。你听不同的吆喝声,坚持不懈的砍价声,青年男女的戏嬉声,更有那震天响的鞭炮声,一直伴着日向西斜。如果说和记忆中的年节集市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最明显的是那时买者多,现在买者多,卖者更多。但无论怎样,乡间的质朴之风和对年节的热烈置办,依然甘醇使人醉。是啊,在中国主流社会步入现代化的当下,特别是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

4

年三十了,都回家了吗?中国人讲团圆,那是最有温情的一个词。千山万水总关情,一朝团圆,流着泪笑,其实那泪和笑里,最关乎的就是相聚,那一刻的简单,使天地无语。团圆,不在于天长地久,难得的是良辰美景。这个难得的时刻便是除夕。一家人围坐一起守夜,吃肉喝酒,大人小孩把热闹点燃。我认为除夕之夜的精彩纷呈是春节的高潮!春晚也其实是个点缀。心在夜的浓意中感念一年来的平安祥和,等着新年的钟声带给我们更大的福祉。当然,有些人是不能回家过年的,守卫边疆的战士,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等等。但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有中国人在的地方,空气中都飘着浓浓的年味。辞旧迎新,里面有太多的内容和祝愿!祝愿中华儿女新年快乐!

春节经典散文 篇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思乡的愁绪一望无垠地漫延开来,想回家的想法如施肥的野草般疯长。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春节回家。

一向认为自己很洒脱,头也不回便脱离故土,脱离温暖的家。十几年,故土的回忆已变的逐渐遥远,只需母亲的泪眼,还留在回忆的最深处。时光荏苒,十几年的岁月,终于让我知道,那时的我,年青的我,又怎能解离愁,又怎能读懂离愁?那时年青呵,年青的心写满的只需明丽,只需灿烂,少年不知愁滋味?心有落寞谁人知?那时落寞是心中的一点痕迹,淡淡的,无语的,不知也罢。

近来,遇到熟人朋友见面打招呼,总不忘问一声春节回家吗?常常此刻心中便涌起另番滋味。我明白,所说的回家,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那个老家。有小家不算家,只需爸爸妈妈健在,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才是你的归宿,才是回家春节的终点站。

家,其实一向没有被疏忽,她躲藏在心底最温柔最软弱的.当地。快乐时,或许会暂时的忘记她,但是在遇挫时,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她。怀念小时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温馨时光,回想儿时光着脚丫奔跑在草地上,脚板亲吻大地的感觉让我健步如飞,结壮无比,现在穿戴精美的皮鞋,走在城市的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上,却有些跌跌撞撞,步履艰难。

回家春节,那是多少游子一年的期盼,在外流浪久,咱们多想回到那日夜怀念的家,多想看看那天天为咱们担心的爸爸妈妈。记得还小的时分咱们是多么的喜爱春节,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很多好吃好玩的。而今咱们盼望着春节的团聚,能够陪爸爸妈妈说说心里的话。一起咱们又多么惧怕,惧怕爸爸妈妈那期望的目光,惧怕看见爸爸妈妈那逐渐发白的黑发。曾几何时,咱们为咱们的学业、工作脱离他们,透过他们那充溢希望的目光可曾读懂那背后的寂寞,那充溢笑容的深处躲藏着多少孤独的等候。

回家春节,那是多少爸爸妈妈心中的等候。快春节,我知道爸爸妈妈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心里天天掰着手指头在算。跟着年关迫临,闭上眼睛我能够感觉的到他们那逐渐舒展的皱纹......快春节,回家吧,要知道那是送给爸爸妈妈最好的礼物。

夜,寂寥的清辉,铺满心的世界,跟着夜色,弥漫着一种想念,弥漫着一种感觉,逐渐的、逐渐的浓。乡愁在心底,凝成一个个字花,在心里悄悄的开;乡愁在心底,凝成一片片叶子,在心底悄然的绿。困倦的眼呵,无语的心,在每一个凄清的夜。在怀念中,乡愁,是一首母亲唱的催眠曲,在怀念中,月,逐渐的沉。

春节经典散文 篇5

年,又一次准备着敲打岁月的大门。

——题记

早上起来,刚打开电脑,大美女的电话打进来,说是要回老家过年,去和父母儿子团圆,过完年把儿子带回来,了去思儿之苦。放下电话看看群友在说,在逛街,在采购年货。哦,真的要过年了,虽然过年和平常日子的差别越来越小,记忆中的年味越来越淡,但过年仍是每个人心底无可替代的那个最深的情结。

小时候,过年就是一入冬就盼望着的新衣裳,只因平日里,总是穿着哥姐穿旧、穿小、穿得补了不只一个补丁的衣裤。那时的新衣服通常会做得又肥又大,都会穿到裤脚处、袖口处接过不只一圈的“年轮”之后,再象传家宝一样传给弟妹。记忆中,似乎就没穿过非常合体的新衣服。那时候的那句精典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被精致到每个人的心底。而那句“谁家过年都吃饺子”成了物质靠粮票、布票、肉票等等各种凭票供应时代的一道不变的风景。而那一进腊月门就响起的零星的“小鞭”、“二踢脚”的声音,则是孩子们从大人手中获得的一分、两分、几分钱而积攒出的可以共同分享的童年欢乐。至于大人们在饺子里包了些什么;新衣服的钱是否是从年初就开始筹划;除夕那天门上贴的红对联是从单位求人情要的大红纸,再求能写得一手好看的毛笔字的人怎么写出来的……孩子从不知道。孩子们过年的快乐只停留在有新衣裳穿——不管它是不是合身;有饺子吃——不管那馅里包的肉是多是少;有鞭炮放——不管是声大还是声小,只要能听到那响声……

十五岁那年,同妈妈去了山东,在那里过了第一个异乡的年。在那里,经历了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看到了为了过年而特意蒸的大馒头,那馒头在十五岁的少女心中浮现出很多美妙的想象。那硕大的白如雪馒头的中间,又都包着相对黑些的馒头芯。那馒头大得须两只手来捧才行。

第一次看到姥爷带领着他们全村的老者们共同商议着族中的“祖子”怎么排、怎么写,哪个该添上,哪个该怎么改。还天真的问舅妈:“那上面为什么没看到您的名字啊?”本以为是在提醒着舅妈别落下一种荣耀,却遭来了舅妈的极其不快和妈妈的训斥。这才知道,能上“祖子”的名字都是已逝去的先人。但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山东口中的“祖子”是不是这两个字。反正记忆中那时看到的各家各户的“祖子”中属姥爷家的最好,那上面的名字最多。

第一次看到一些在当时还被称为“封建迷信”的除夕祭祀活动。看着参预活动的所有人面上那庄严和神圣。亲眼见到了那一跪到底,俯首磕头的膜拜。

第一次,在村里的礼堂里,和表姐们挤在人群里,站着看了首届春晚。那滑稽的小品《吃鸡》笑了好几年。

第一次被告知,无论除夕守岁到几时,初一早上都要早早走出门去给长辈拜年,与所见的所有的人互问:“过年好啊!”那问候发出的越多,回应的越多,得到的祝福就越多。

第一次知道过年的时候,那鞭炮声不再仅仅是孩子们的欢乐所在,而成为一种攀富的炫耀。

……

记忆中年味最浓的是:一家人无论尊长幼小都穿着合体的且是自己非常喜欢的新衣服,守着爸爸妈妈张罗了一些时日的一桌丰盛的饭菜,看着“春晚”,举着酒杯。门外,是制作精美的烫金春联,房檐上挂着火红的灯笼,空中飞舞着礼花的绚烂,而那曾经的.小鞭和二踢脚被分不清个数的鞭炮齐鸣取代。

三十五岁的时候,在杭州亲戚家过年。那个年可谓极其丰盛,有些奢华。单说那除夕夜的鞭炮吧。从第一声鞭炮响起,只几分钟的光景,你就分不清那鞭炮声的个数了,那是整个世界的共振、共鸣。相伴的空中飞舞的烟花,也只给你十几分钟来欣赏,之后就“对面不相识”了,只剩下满眼的烟雾迷漫……但,总觉得远没有小时候那零星的小鞭声带来的欢乐多……

现在,此时此刻,心里想的不是怎么去办置年货,而是想着,能和父母在一起,能和儿子在一起,就是过年了。而今年,父母去了杭州,儿子说是要在他姑姑家过年。突然觉得自己象无根基的浮萍,一下子再也找不到心底对过年的感觉。

过年,就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必须回家看看,虽然四处漂泊得越来越远;过年,就是和家人一起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虽然平时吃得或许更好;过年,就是和亲人相守着看看春晚,虽然那晚会越来越没有看头。